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上,有座小山。山的阳坡上,有座古老的寺庙,这就是太仆寺旗当地唯一的一座寺庙马拉盖庙,也叫做咸安寺,马拉盖庙汉语为帽子庙,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帽子命名的寺庙。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个有趣的故事和传说。
内蒙古太仆寺旗有四座圣山西部的汗苏勃日格,汉语为凤山,北部的巴日斯,汉语为虎山,俗称石条山,东部的劳•奥日希森,汉语为龙山,又称玛拉盖庙敖包山,南部的阿日斯朗特汉语为狮山,又称老虎台,四座圣山拱卫着太仆寺左翼这片圣洁的土地。
四圣山中最有讲究的是玛拉盖庙敖包山。玛拉盖庙敖包山非常像一个坐北朝南、举目远望的龙首,玛拉盖庙就建在了龙的前额上,是保佑万物的地方。庙后边的敖包是龙的脑颅,敖包的石堆里有几块带有马蹄印的石头,据说这些蹄印正是成吉思汗攻打金国时途经此地所留。庙南左右各有一方小湖,蒙古语称为(淖尔),一个叫扎格斯图淖尔、汉语为(有鱼)。另一个叫莫勒黑图淖尔,汉语为(有蛤蟆)。据传这两面湖是龙的双眼。最像的是龙鼻,站在玛拉盖庙的庙堂之上,向南远眺,两淖尔中间凸起了一条长长的开阔地,完全是一只圆润宽扁的龙准,鼻腔的轮廓清晰可见。庙南边的圆形山——雅尔尼敖包为龙鼻上的宝珠。再往南边,有一条小河,为龙的胡须。
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康熙皇帝出巡于此的故事。相传,康熙帝北巡。一天,来到贡宝拉格境内,举目瞭望,大吃一惊,倒吸了一口气,对随从说:“这是龙的故乡,这里将出现一个大人物与我分庭抗礼。”随从问:“陛下神眼,如何看出?”康熙指着一座山说:“看,这座山是条卧龙!”随从们顺着手指望去,山上紫雾缭绕,山在其中隐约舞动,还发出刺耳的咝咝声。众人吓得脸色苍白,不知所措,康熙忙摘下帽子向山上扔去。帽子一落地,紫雾缓缓散去,山也不再舞动了。随从们松了一口气问道:“陛下,怎么您的皇冠落上去,山就静了呢?”康熙答道:“不用我的帽子压它一下,它会翻天的。”康熙回宫后,这座山总在他脑子里萦绕,常常睡不成眠,便派一高僧前去破之。高僧来到那座山下所见怪现象与康熙帝所见一样,他不慌不忙,席地而坐,双手合十念起经来,念着念着,怪现象消失了。高僧把所见所闻禀报了康熙帝,并建议在山之阳建座寺庙以镇之。于是,康熙下令祠部,立即在那座山上建庙。祠庙竣工后,没有名称。因康熙帝往山上扔过帽子,这里的人们就管它叫玛拉盖庙。后来,祠部请康熙帝题匾,康熙帝抓起毛笔写下“咸安寺”三个字,意思是天下太平。庙上虽然挂着显赫的牌匾,但这里的老百姓仍习惯地叫它玛拉盖庙,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叛乱,满清军队倾巢出动前往南方六省平叛,京畿空虚。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年轻气盛的布尔尼亲王乘吴三桂叛乱,欲从盛京劫其父阿布奈反清,被从嫁公主长史(即秘书)辛柱告发。满清朝廷派遣抚远大将军鄂札、副将军图海率家奴和科尔沁等部的蒙古军队数万人前往镇压。布尔尼、罗不藏兄弟联合奈曼旗札萨克郡王、喀尔喀左翼旗公垂等率领察哈尔右翼等数千人,从辽东直奔张家口,准备与调驻宣府的察哈尔左翼四旗的官兵会师,一同发兵京城。但是,统领察哈尔左翼四旗官兵的大臣不敢与朝廷对抗。而察哈尔左翼四旗官兵不顾散秩大臣的阻拦,在宣府哗变,毁长城边墙去投布尔尼亲王。三月二十七日,布尔尼亲王的队伍到达张家口以北的鄂西奚,夺取了御马厂和清朝大臣马厂的马群。四月二十日,鄂扎和图海率领的家奴队伍到达岐尔达素后,探知布尔尼的队伍在达禄(太仆寺旗和沽源县一带)驻营。四月二十一日,图海指挥的队伍到达达禄,率家奴队击退布尔尼伏兵。此时,喀尔喀公垂遁走,都统晋津投降,布尔尼力不能支,遂与兄弟罗不藏率30余骑突围逃走, 被蒙古骑兵追上,将布尔尼、罗不藏射死。
据传,康熙在此后的很多次平叛和对外战争中都抽调了察哈尔八旗兵,他们的忠勇、善战,使康熙很受感动,也逐渐对阿布奈和布尔尼的处置有些反思。便在晚年决定,由朝廷出资在鄂扎和图海围歼布尔尼的地方,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并敕令该寺庙为“咸安寺”,即大家都平安的意思。因为布尔尼亲王在突围时中箭受伤,把帽子甩掉。当地的察哈尔太仆寺左翼牧民,为了纪念察哈尔的英雄——布尔尼亲王,便称该庙为“玛拉盖庙”,(玛拉盖,蒙古语帽子的意思),每年都要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玛拉盖庙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寺庙。首先它的名称与众不同,通过研究发现,其他庙宇多叫什么“善”啦,“禧”啦,用一些吉利字眼,玛拉盖庙却叫“咸安”,这很可能与战事有关。另外,咸安寺的档案在北京,不在喇嘛印务处,这就说明内蒙古的喇嘛管理机构是管不着咸安寺的。因此,玛拉盖庙或许真和布尔尼的战事有一定的关系。
咸安寺,(蒙名布仁阿木古图苏默,牧民俗称玛拉盖庙),始建于康熙末年,雍正二年(1724)竣工,敕封“咸安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铸钟。民国五年(1916)重修。该庙注册喇嘛428名,香火地60顷。寺庙有众多沙毕纳尔(僧徒),鼎盛时期,喇嘛人数超过500名。太仆寺左翼牧群五个旗的喇嘛们还自筹资金修建了喇嘛住所,以及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院和骟马院等5处大院。喇嘛都有自己的积蓄和资产。据民国时期宝昌县有关资料记载:咸安寺为蒙古人的寺庙,又称玛拉盖庙,在县城南边,离宝昌城50多里。是一座砖瓦结构的建筑,占地面积10亩,门前竖旗杆一对,约6丈高,共有8个大院。有60根大红柱子,房屋有130多间。南北大院的两侧有4座鼓楼。有2头青铜狮子。正殿5间,两侧有厢庙,有大小20多尊佛像。主殿前有2尊石碑,上边刻有蒙文。庙院内有两棵古树。房屋若干。常住350多名喇嘛。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远近的喇嘛聚集在这里举办法会。
玛拉盖庙的建筑雄伟壮观,在北方寺庙中属上乘之作。寺庙跳神所用面具尤为精美生动。庙中曾藏有整套的《甘珠尔经》、《丹珠尔经》等稀有经书。这里的喇嘛,有些曾到拉萨、塔尔寺、拉卜楞寺、五当召等寺庙修炼,曾分别获得转世活佛候选人、大喇嘛、堪布、噶加、格西、固始等职位。
由于玛拉盖庙周边草原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在曼巴殿建成后,喇嘛们开始学习研究蒙医、藏医学。通过采集药材、辨认药材的实践活动,来教育培训喇嘛。先后有很多医术高明的喇嘛医生,在民间问诊治病。散落民间的佛像、经书、史料多被收集放到该庙,所以该庙内的经书史料非常丰富。玛拉盖庙的主殿上曾有一个人的雕像,此人是第二世章嘉呼图克图伦毕多吉。 “文革”中雕像被砸,打砸时在雕塑头像下边发现了建造此庙的档案。档案是用黄绸子包裹藏在头像下边的,档案也在文革中被毁。雄伟壮观的玛拉盖庙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被陆续拆除,特别是十年文革,玛拉盖庙的精美铜造像及价值连城的经书、档案、史料,被烧得烧,毁得毁,已所剩无几。2006年,在多方的努力下,玛拉盖庙得以重新部分修复。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是太仆寺旗的佛教徒和旅游者还是有了一个敬香礼佛、参观留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