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从材料、工艺、款式到穿着方式及使用过程都体现了蒙古民族的风俗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袍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元代是蒙古袍的发展期。清代是蒙古袍部落特色的形成期 。蒙古袍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2004年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一、 蒙古袍的由来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但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最早原始的蒙古人服装,是用植物叶子编排而成,仅是遮体。从事狩猎业以后,以兽皮加工制作衣服。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衣着渐以家畜皮制作,但很简朴。据《蒙古秘史》记载,羊皮短衣是古代蒙古人主要的服装。
随着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尤其是唐宋以后,大批的布匹、绸缎、天鹅绒织锦进入蒙古族各地。在样式上,蒙古族吸收了突厥、契丹的圆领长袍,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服装,并根据自己民族喜好加以改进,这就是蒙古袍。据13世纪蒙古汗国时代有关文献的记载:其服为右衽(当时的突厥为左衽)
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至今。分夹、棉、皮3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等色。袖长窄,不摆不开尺,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按,以红、紫等色长约3-4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持腰间。男子习惯腰带右边挂蒙古刀,左边挂烟具、绣花荷色等饰物。
二、 蒙古袍的产生
长期的南征北战、游牧迁徙,使得蒙古族很早就与北方各民族以及中原的汉族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加上纺织品的传入也比较早,因此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袍子,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长袍是把生绵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缝成,日可为衣,夜可当袍。
三、 蒙古袍的特点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四、 蒙古袍的分类
蒙古袍按季节还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其款式多样,有开叉的,有不开叉的,有下摆宽的,也有下摆窄的,根据袖口进行区分,有马蹄袖式样的和不是马蹄袖的。因此,尽管蒙古族各部都穿蒙古袍,但也是因地而不同,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
五、 蒙古袍的差别
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特点就是比较长,身长袖也长且比较宽大,两侧均不开岔,只留浅口,大襟右侧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必须系腰带;领口高,冬天可以御寒,夏天防止蚊叮虫咬。女士长袍紧而束身,显示出其苗条健美,男子为蓝棕色,女子红、粉、绿、蓝、绸质袍,年老的为蓝色、古铜色。夏季所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鄂尔多斯男子在穿着新衣时要举行仪式并吟诵祝辞:原吉祥如意/为你成吉思汗的兵丁/试穿新装时/扣上黄金纽扣/以奶食行涂抹礼时/愿你衣领上/鹏鸟高歌鸣唱/愿你双肩上/二龙腾飞/愿你把大衣襟/装满珠宝/愿你紧束腰带/挂满金银/愿你前大襟/牵了马驹/愿你后大襟/引来羔羊/愿新衣的主人/凡事如愿以偿/永远平安康泰!
察哈尔蒙古男女均穿开衩长袍。长袍分为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两种。马蹄袖又名"图如",根据穿着对象和季节的不同,有大小之别:搞家务的妇女和老年人的马蹄袖小一些,年轻人和放牧人的马蹄袖则大些;夏季长袍的马蹄袖小,冬季长袍的马蹄袖则大。一般来说,察哈尔人在夏季穿衬衣、长衫、夹袍和单、夹布裤;冬季穿白茬皮袍、吊面皮袍、山羊皮答忽、皮裤或棉裤;春秋两季则穿吊面羔皮袍、棉袍、粉皮裤(去毛皮裤)外加套裤。
阿拉善蒙古人的长袍不分男女均钉单道扣袢儿,共钉5道扣袢儿,无马蹄袖。在长袍的领子、大襟、 袖口均以库锦或绸缎为沿边儿。男子穿有开衩的宽下摆长袍,靠下腰系腰带,背后打褶。妇女则穿无开衩短下摆长袍,靠上腰系腰带,下摆与靴靿要齐。阿拉善蒙古人的蒙古袍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称呼。冬季穿白茬皮袍和吊面羔皮袍,名曰"乌齐得勒";春秋季穿以布帛为面料的棉袍,名曰"厚层拉布希格"。夏季穿以布帛为面料的夹袍,名曰"薄层拉布希格"。
土默特蒙古穿着的蒙古袍主要以无开衩的为主,男子冬季多穿无开衩蓝色吊面皮袍,腰系红、黄、蓝色绸带,上悬褡裢和火镰,餐刀,外套马褂,头戴毡帽,顶缀红缨,脚蹬香牛皮靴子或矮勒蓝布靴子,有时也穿棉袄或羊皮大襟短衣,脚穿单脸或双脸布鞋。已婚妇女头盘两半头,戴两半头帽,身着无开衩棉长袍,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或绣花绸缎鞋,有时也穿高底单脸鞋。袜子不论男女均用白布自制,无赤脚穿鞋之俗。
巴尔虎蒙古人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靠下腰系腰带,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靠上腰系腰带,以袍子上部贴身为美。陈巴尔虎人穿有开衩长袍,新巴尔虎人则穿无开衩长袍。巴尔虎人所穿的长袍"特尔利克"均要镶宽沿边儿,袖口为大马蹄袖,妇女长袍的袖子则以膝齐长为美。在所有蒙古族部落中,巴尔虎蒙古人的蒙古袍从整个款式风格上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部落服饰的传统风格。
科尔沁蒙古的蒙古袍的主要特点是窄下摆有开衩的长袍。以科尔沁巴林袍式为例:科尔沁巴林男子春秋季主要穿有开衩的棉袍、去毛皮袍和夹袍。男子长袍有马蹄袖和无马蹄袖两种,妇女所穿长袍无马蹄袖,妇女也无系腰带的习俗。此外科尔沁巴林人所穿的长袍在镶边装饰方面也有各自的特点。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和巴林一带在皮袍上镶青色宽沿边儿,而棉袍、夹袍、单衫不作镶边装饰,绸缎长袍则镶库锦沿边儿。
乌喇特蒙古男袍以深蓝、深棕、青色布帛为面料,冬季穿白茬皮袍或吊面皮袍,春秋季穿吊面剪茬皮袍或棉袍,夏季穿夹袍,无穿单长衫的习俗。他们把皮袍称为"得勒",把棉袍和夹袍称为"特尔力克"。他们的腰带多为桔黄、浅绿、紫红色绸缎和茧绸,系法类似察哈尔蒙古,稍向上提袍。
乌珠穆沁人的长袍,以自己特有肥大的款式风格和绚丽多彩的组合镶边工艺,在蒙古人的服饰中独树一帜。他们在冬季主要穿高领宽沿边儿、肥大而无开衩的熏皮长袍。这种倭缎般柔软的烟黄色熏皮袍,由于其皮子用酸奶熟化,用特制的刮刀划鞣、用秋季马粪熏制而成,所以具有防水、防蛀、防污和久穿不变型、美观大方等优点。此外,他们的长袍在面料色彩方面讲究鲜艳华贵,在镶边工艺方面讲究绚丽多彩。特别是镶边工艺,非常的精美。
六、 蒙古袍的腰带
腰带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三四米,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在草原这样一个多风的地方,束腰带主要是为了抵抗风寒。蒙古靴的设计则以利于骑乘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脚尖部向上翘,靴内配有衬毡,以防寒防水。
七、 蒙古袍的讲究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八、 蒙古袍的文化
蒙古袍的穿着是一件正经、严肃的事情,整洁端正的穿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穿袍子时,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时候,必须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这样才显得整体协调,严肃庄重。在端茶敬酒的时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颈,袍子的下摆不能从锅碗瓢盆上扫过。收拾存放袍子时,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领子冲西北放置,不能冲门。在缝制袍子时,忌讳留下线头。
地域和民族给了蒙古人智慧,创造出这绚丽多姿的袍饰。就像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一样,蒙古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已成为了蒙古族的象征。有蒙古袍出现的地方,就有蒙古人的豪爽和豁达,就有悠扬的长调和优美的舞姿。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人穿戴传统服饰的时候也越来越少,即便在牧区,人们也是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交替穿戴,只有在逢年过节、举办婚事或召开那达慕大会时人们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
九、 女性蒙古袍
妇女袍子,上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右上襟扣子上的装饰,这个装饰细腻精致,小巧玲咙,蒙语叫"哈布特格"。这是用两片浆过的布,垫上棉花,裹上绸纱缝制成的一种空心小夹子。形状多种,有的象桃、石榴,有的象蝴蝶、葫芦,上面用五光十色的金银丝线绣各种花纹图案和鸟兽。"哈布特格"既是装饰品,又有实用价值。因其上端留口,里面又放针线和草原上采集来的花草等香料。"哈布特格"绣制的漂亮不漂亮,在草原上是判断一个姑娘聪明不聪明、手巧手巧的重要标志,也是小伙子们选不选对象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哈布特格",常是传播友谊和爱情的媒介。